夏商时期及以后各朝代都有过对学生实施军训的记载。据记载,在商代,由于诸侯间战争增多,统治者对军事训练日益重视,除了对正规军队进行训练外,还通过学校对各级贵族进行军事教育。
西周时期的“大学”以“六艺”为标准课程,“礼、乐、射、御、书、数”成为学生需要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其中的射、御,即为古代的军训,教师一般直接由军官担任。这是我国最早对学生军训的记载。
东周时期,诸侯并起,各国都在努力壮大自己的兵力,希望能有朝一日一统天下。这时候全民军事训练(军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各国都在定时定点地举行全民军训。
直到汉武帝时期,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在中原迅速传播开来。学校军训开始走向下坡路,军训的职能弱化为一种礼仪程式。
到了隋朝,开创科举制,使得老百姓内心开始重文轻武,随着时代大潮,“军训”逐渐荒废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安史之乱”后很长时间唐中央无法组织大规模民兵的重要原因。
宋朝时,“重文轻武”思想进一步加重,武将地位已不及文臣,军训当然也就变成了等而下之的活动形式,逐渐式微了。
清王朝以武功开国而得天下,开国之初举办教育是文武并重。针对八旗子弟的学校的课程多数是文武兼备,都开设骑射课。文科考试先试骑射击,八旗子弟武功不及格者不得考文场。这个规定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军训的开展。风气所及,民间也竞相效仿。但历史进程难以改变,此时已进入热兵器时代,传统的“军训”已难以适应时代大潮。其实中国古代军训时,站射被人看不起,要骑马射箭才叫厉害。
1894年,由于甲午海战的惨败,中国人意识到了举行“新军训”的重要性。
1902年,蔡锷在《新民丛报》发表《军国民篇》,倡导实行“军国民主义”,对国民进行军事训练。
同年,蒋百里发表《军国民教育》,正式提出学校增加军事课程,请军官教授学生军制、战术、战略等国防知识。
1906年,清政府正式颁布《教育要旨》,把尚武教育列入教育宗旨,正式颁布学校军训的办法。
但一战后,全世界兴起一股反对战争的潮流,中国的军国民教育思潮也一度衰弱。
直到1929年,日本对中国的虎视眈眈让民国政府重启了暂停十年之久的《军训法》:“凡大学、高级中学及专门学校、大学预科并其它高等以上学校,除女生外均应以军事教育为必修科目”、“每年暑假期内,各校学生应受连续三星期的严格训练”。直到抗战开始,军训再次中断。1955年我国颁布第一部《兵役法》,第一次从法律上作出了在大学生、高级中学学生中进行军事训练的规定。同年冬季起,陆续有学校开始进行军训,目前已扩展到了全国所有的高校及大部分高级中学。
当今世界,无论是和平环境相对稳定还是战火不断的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这逐渐成为了各国加强国防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
首先,我们来看看美国。
美国的学生军训,主要是由后备军官训练团(简称后训团)负责。美国在地方大专院校中设有各类后训团其目的是使青年学生在完成规定学业的同时,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少尉军官的任职要求。美国后训团的训练时间通常为每周3—4小时,另加一次为期6周的集训(相当于我国的军事技能训练)。后训团学制分4年和2年制,参加后训团训练的大学生,除由军队支付其参训时的学杂费外,还对参训的三、四年级学生实行奖学金和补贴制度。军方向军训成绩优秀,同意在毕业后至少服4年以上现役或6年以上后备役的学生提供奖学金。奖学金分4年、3年和2年三种,一个4年奖学金获得者,在整个就学期间可从军方得到2万至4万美元的补贴。
预备役军官在学校办的招募活动:
享受奖学金的学生,其全部学费、书籍费和实验费(一般大学每年约6000—7000美元)均由军方支付,此外,每学年还可得到10个月(除寒暑假外)每月100美元的津贴费和一期夏令营(约500美元)的补贴。
据统计,在美国现役部队中,有30%的将军和40%的校、尉级军官来自后训团毕业的大学生。因此,后训团享有“大学中的军官学校”的美称。
军官学校里的超级大学,当然就是传说中的,西点军校啦!
京公网安备 11011602000963号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