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点人必须挺起胸膛走路。对于军人,这既是一种姿态要求,也是一种气质要求。走路必须高昂着头,挺直腰板,既有军人的雄健威武,又有绅士的儒雅风度。西点认为:从长远来看,有意识地与自身的恐惧作斗争,培养勇敢的精神,才是可以彻底战胜疾病、战胜生活的唯一选择。
“要战胜恐惧,而不是退缩。”这是西点人的信条。恐惧是人类最原始的认识之一,它是人类生存本能的反应。恐惧会让你停滞不前,使你的目标永远无法实现;恐惧会使你囿于现状,不敢冒险,安于平庸的生活。经过适当调整,恐惧可以转化为一种新奇刺激的情绪,帮助你突破个人的极限。
“不让恐惧左右自己”,这是美国著名将领巴顿用以激励自己的格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间,巴顿将军在北非、地中海和欧洲战场上屡建奇功,威震敌胆,被誉为“血胆将军”。
一个将领,要统率千军万马驰骋疆场,必须具有勇冠三军的胆量。巴顿青少年时期就雄心勃勃,心存大志,并努力锻炼自己的胆量,克服恶惧心理,发誓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勇猛无畏的人。
巴顿小时候发现自己虽然勇敢,但在危险面前并非是毫无顾虑。于是他使定锻练胆量和勇气,改变自己,努力去克服自己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恐惧心理,并时刻以“不让恐惧左右自己”自勉。
在西点军校学习期间,他有意锻炼自己的勇气。在骑术练习和比赛中,他总是挑最难越过的障碍和最高的跨栏。在西点的最后一年里,有几次狙击训练,他突然站起来把头伸进火线区之内,要试试自己的胆量。为此他受到父亲的责备,巴顿却满不在乎地说:“我只是想看看我会多么害怕,我想锻炼自己,使自己不胆怯。”
巴顿的锻炼,使他的性格变得异常刚毅果断,这种性格自始至终贯穿其整个的军事生涯。
巴顿在作战中,总结出两条座右铭,那就是:“果断,果断,永远果断!”和“攻击,攻击,再攻击!”在进攻德军并取得胜利的布列塔尼战役中,他的这种指挥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布列塔尼战役中,身为集团军司令的巴顿,命令第8军冒着两翼和后方暴露挨打的危险,向2英里外德军防守的布雷斯特进攻。这使得那些参谋们顿生忧愁,认为这是铤而走险的做法。但巴顿却认为,战机稍纵即逝,目前德空军已被逐出诺曼底地区,德军大部分装甲部队也被牵制于其他战场无法脱身,故正面之敌实不堪一击,因而要果断进攻,而不能畏缩不前。
巴顿正是这样,抓住战机,果断地指挥部队快速挺进攻击,使德军措手不及,从而把德军赶出了布列塔尼半岛的内陆,取得了此次进攻战役的胜利。
他的勇猛果断,使他赢得了“血胆将军”的称号,并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了赫赫战功而被授予四星上将。
巴顿在“不让恐惧左右自己”这一格言的激励下,实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西点的学员非常欣赏古罗马哲学家塞尼卡的一句名言:“真正的伟人,是像神一样无所畏惧的凡人。”一个人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勇敢地面对人生,无论遭遇到什么,依然保持生活的勇气,保持不屈的奋斗精神,他就是生活中的强者,一个真正刚强的人。
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一代文豪海明威在未满19岁时就参加了远征军,1918年7月,他在战场上受伤,医生从他身上发现227块弹片,能取出的只有28块。在这个年轻人身上,生与死时刻在搏斗着。对于战争,海明威说:“战争在你内心造成的创伤,愈合起来是非常缓慢的。”
但20年之后,他又情不自禁地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漩涡。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又给他增添了几处伤疤,但当他离开欧洲战场时,又是那样精力充沛,充满冒险精神。1954年,海明威作为《展望》杂志的特派记者,为报道当时肯尼亚吉库尤部落同白人斗争的情况而前往非洲遭遇飞机失事。海明威在肯尼亚首都,治愈了外伤,但留下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视觉重叠症及其他内伤,正是这一年他的长篇小说《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之后,他攀登上了自己事业和荣誉的顶峰。但是此后,他的健康每况愈下,加之晚年头脑不可避免的迟钝,使他50年代后几乎没写出什么优秀作品。丧失了写作能力的海明威痛不欲生,但他对死却毫不畏惧。他曾对朋友说过:“死自有一种美,一种安静,一种使我不会恐惧的变形。”
1961年春天,他简直失去了工作能力,7月2日,他用自己的猎枪,结束了生命。全世界都曾为这位文豪致哀。美国总统肯尼迪在他亲自发象的泰悼文告中,把海明威称为“伟大的世界公民”。
海明威的无畏,是他生命经历丰富的结晶。生命越是千折百回,人生趣畜气回肠,人的胆量就越大,人也就越能遇险不惊,遇难不退。即使闲尊重重也毫不畏锡,即使生死一线也临危不惧,即使赴汤蹈火也面无银色,恐惧的释然还在于生命境界的崇高,把生命放在历史运行轨道的上升阶段来认识和把握,给生命以超然的意义。
年轻人,要把人生视为一场冒险,只有那些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勇者,才能到达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就像登山运动员,只有那些勇敢的人,才能登上峰顶,欣赏大多数人一生都没有机会看到的风景。
京公网安备 11011602000963号
a>